在現實生活中,大家都覺得自己心理沒有問題,只是偶爾因為以往的經歷而難受,但是如果他(她)講出來,在專業的心理咨詢師那里就會指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可是這種被扣上“別聽心理咨詢師,這個師那個師的忽悠,就是為了賺錢”、“什么問題也解決不了”、“多休息多旅游,心情好點就沒事了”巴拉巴拉,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但是你還是按著原來的態度生活,問題還在那里,如果被碰觸就會痛,這就是現狀。小到自己的個人學習、成長大到自己的求職、婚姻、家庭、事業,遇到實在受不了的事情就自己默默承受,如果萬事不如意,就輕易選擇自己了斷,心理咨詢?我沒錢、沒時間聽人閑扯!
可是可是為什么會出現以下的事件呢?
1、西安交大藥理學博士楊寶德因不堪其博導周老師的奴役在浐河溺水身亡。此事引發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究竟是怎樣的壓力讓一個本該擁有美好前程的博士選擇放棄生命。
2、WePhone開發者蘇享茂的社交媒體賬號發布文章表示自己被前妻逼迫,“今天我就要走了,App以后無法運營了。”蘇享茂稱自己和前妻翟某欣通過世紀佳緣認識,結婚前已在前妻身上花了幾百萬費用。蘇享茂同時表示,前妻以“他有漏稅行為和WePhone有網絡電話功能是灰色運營”兩點來要挾自己,索要1000萬元和三亞的房子。
3、對家人謊稱在武漢工作,實則靠小額網貸“借新還舊”,在小旅社、網吧“流浪”生活。1月29日凌晨,天門的農家子弟、25歲的研究生羅正宇,在江岸區一家小旅社自縊。家人發現其支付寶僅余0.71元,13個手機網貸“APP”,共欠下5萬多元債務。
這三位都是智商高學歷高的,可是就是因為這樣或是那樣的事就年紀輕輕地選擇了“自我了斷”,這背后到底是多大的“非死不可天大的原因必死呢?”這背后的心理原因到底是什么?
?第一位楊博士,他給之前碩導的短信說過:”對于科研我抓不住重點,總在取舍之間搖擺不定。我喜歡幫助人,基本別人開口了需要幫忙的不需要幫忙的我都幫了,這導致我很大一部分時間在做無用功。得到的是我自己的事一事無成。上博后的第一年我就想過自殺,覺得這樣的生活沒有意思,讓我看不到希望……” 起因:1、學業的方向沒找到,都博三了,仍然找不到。2、自己不懂拒絕在無用的事情上消磨了太多時間。
心理問題:拋開博士生導師對于學生的權利過大等等體質問題,從結局看問題就是楊博士一是做人不懂邊界,心理邊界這個詞最早由心理學家埃內斯特•哈曼特(Ernest Hartmann)。如果自我是一座古堡,那么心理邊界強度便是古堡外的一圈護城河。你的護城河有多寬,是幾乎完全沒有以至于外人可以輕松的進入古堡,還是寬到幾乎沒有辦法筑起你與外界的溝通之橋?估計楊博士的邊界就是小水溝,據了解楊寶德在同學眼里是一個不會拒絕別人的人,讀研期間免費幫同學修過上百次電腦。因此,當其導師以其學業為威脅向其提出一些無理的要求和奴役時,楊是難以拒絕的,常此以往,楊的內心壓力難以排解。
導致人的邊界很低的原因很多:
a、從小父母在精神上的支持比較少,給予正面的鼓勵過少
b、曾經在成長中遭遇重大事故,比如說家庭變故、父母離異等致使自己的心理家園
從另一個角度 在自我界限不清楚的人的內心里,總是存在著成長與不成長之間的沖突。比如說楊博士就是在費心力地找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博得博士生導師的好感而浪費無聊時間之間的掙扎。博士生導師的好感會帶來安全感,但是成長從來都是以喪失安全感為代價的,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其重要性僅次于人對食物和性的需要,所以對安全感的追求,可以強大到與成長的力量抗衡的程度。但是只有成長本身會帶來真正的安全感。因為這種安全感是建立在自己的能力之上,所以它非常穩定可靠。博三了,楊沒有在研究方向上有所突破這是最致命的,但是博導的無理要求倒是每日劇增,這就致使楊的內心從沖突到掙扎到苦悶,讓他在這個循環里走向了死亡,其實楊如此聰明,如果他懂得些心理學知識,他肯借助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求的幫助或求的交大的心理援助都可以有效的減少負面情緒,類似的情況甚至比楊更嚴重的延期畢業的博士也是存在這些問題,但是都在我中心咨詢中得到有效的疏導,重新找到成長的方向,順利畢業走上了工作崗位,相比之下,楊的存在問題還是小問題呢。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