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學,是處在學齡期的青少年在上學期間擅自離開學校的行為。逃學的高峰年齡為14-18歲,這個時期的學生從身體發育上來看,正處在青春期,正經歷著一個“充滿危機”的階段。
一般情況下,重點中學學生逃學現象較少;非重點中學,特別是一些師資力量薄弱的學校,逃學現象較為普遍,據某校一項連續3年的調查研究發現,1000名初高中青少年的逃學率為7.32%,逃學的時間各不相同,有的是整天逃學,有的是逃特定的幾節副課。
據心理學家研究,學生發生逃學的原因主要是厭學。逃學的學生怕吃苦,意志力薄弱,擋不住外界的誘感,覺得逃學在外可以不做作業,不聽老師批評。
學生的心理壓力有時是老師造成的。如對學生要求過嚴,稍不如意則“臉色難看,語言難聽”,使孩子感到被看管,失去了自由,對老師和學校產生厭煩情緒,不是高高興興地邁入校門,而是懷著志忑不安的心情來上學,發愁、害怕成了他們上學最大的負擔。也有的學生因學習成績不佳受到老師的批評、處罰,心里產生反感、畏懼,從而懼怕上學,希望脫離或逃避這種有壓力的環境。有些學生因為在校常受到一些不良學生的欺辱,也通過逃學來擺脫。
逃學的學生不是消極被動地怠學,而是主動地尋求減壓,因此學生的心理不會有更嚴重的傷害。但是逃學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也是不可忽略的。
當青少年產生輕度厭學心理時,如果不能及時加以疏導,緩解恐懼情緒,很有可能導致逃學的行為。
糾正逃學行為,最關鍵的是爭取老師和家長善于改善學校教育環境與家庭教育環境,營造一種能使青少年改變逃學行為的氛圍。
在學校里,老師在不降低學習質量的前提下,想辦法減輕青少年負擔,提倡科學教育,改革教學方法,使青少年對學習發生濃厚興趣,調動青少年學習的積極因素,引導青少年參加他們感興趣的文體活動,從而使他們依戀校園,留戀校園。
在家庭里,家長要細心觀察青少年的變化,關心他們的生活,在家里為他們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青少年一旦感受到教育環境的寬松、和諧,不再處于種種壓力,就有可能改變對學習的觀點,從而很自然地回到學習的群體中來。作為學校,應力求創設一個豐富多彩的校園氛圍,使青少年除了學習以外,還有豐富的校園生活可參加。這樣,不少青少年的潛能或特長可得以挖掘或發現,使他們從學習以外的方面表現自身價值,找到自身位置,從而遠離逃學的行列。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