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網絡上流傳著一個新概念詞匯——販賣焦慮。意思是說,網絡新媒體采取視頻、文章等文化方式,無形中增加或放大讀者對某事或物的焦慮感,以此達到盈利的目的。諸如學歷焦慮、經濟焦慮、工作焦慮等問題都較為火爆,勾起無數人的緊迫感,其中固然有網絡媒體點夸大宣傳,但也不可忽視經濟上行與生活快節奏化所帶來的龐大壓力感。
比起以往,社會焦慮氛圍無疑更為凝重:人們的笑容少了,步伐快了;朋友同學聚會不再是暢敘友情,而是互訴苦水;無數大學生走出校門,卻迷茫無定;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同等工作量得到的報酬比之以為更低……
不得不說,販賣焦慮固然可惱,但它能野蠻生長必然有著適宜的土壤。究其原因,還是現代社會發展所帶來的龐大壓力,讓每個人都為陰云籠罩,焦慮不安。
心理學認為焦慮本質是因為個體在面對難以克服的障礙或是達成的目標時,心理受到沖擊,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后形成的一種富有恐懼性質的緊張情緒。也就是說,焦慮源于對事物的恐懼與抵觸。
事實也的確如此,我們開始接觸新事物的時段恰是焦慮感最為濃郁的階段,正如開始新工作或是搬到新城市時,我們或多或少都有躊躇不前與眷念過往的情緒;當我們嘗試新事物或是進入新領域,會變得患得患失,急迫地期待所有行動都能立刻見到結果。這些都是受未來不確定感的影響,因為不能確定以及掌控事物的結果而隨之形成焦慮情緒。
焦慮情緒在社會上與生活中極為普遍,本質上焦慮、恐懼以及緊張都是生活的基本元素,當我們在接觸新事物或是思考新道路時都要經歷這一階段,如升學、畢業、工作、創業、成家等等,都不可避免地會有焦慮感。
其實對我們來說,焦慮并不意味著絕對是不好的狀態。在面臨重大選擇時,焦慮情緒能夠幫助我們預測未來的種種可能,預想到可能發生的各種結果,以此降低不可控性帶來的風險。心理學認為焦慮屬于動機因素,適當的焦慮可以激發個體的主觀意愿以及積極性,幫助改善當下的不利環境。所以說,如果能理性對待焦慮,不為恐懼控制,善用壓力,就能幫助我們更好更快地成長。
一、承認焦慮與恐懼
焦慮情緒的負面效益主要來源于過度地揣測未來而怠于行動。絕大多數人在面臨新選擇時總是關注最壞的結果,下意識忽略其他積極的可能性。他們面對稍有難度的挑戰,總是會陷入無窮的負面思考,不斷地想著“太難了,我不可能完成”、“萬一發生了這種事就糟了”、“不行不行,一定會出現這種情況的”。
正因如此,很多人還未開始行動就已經被各種猜測壓倒,陷入自怨自艾中。但如果不去嘗試又怎知道結果,面對焦慮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承認焦慮,承認恐懼,避免陷入災難化思考的死循環中。
想要打破思維的桎梏,就要重新定義失敗,不要將“失敗”與“否定”相掛鉤,而是將其視為追求成功的過程,堅信每一次失敗都有收獲,這種思維觀念的扭轉將會促進你的成長與改變。相反,如果始終對未來持悲觀的心態,將失敗訂在恥辱柱上,你將會長久止步不前。
二、勿刻意壓制焦慮
“堵不如疏”是古老的哲理,很多人在陷入焦慮狀態后都選擇以逃避、轉移的方式去壓抑情緒,以獲得片刻的寧靜。這種方式并不可取,若是不能從根本上克服焦慮,你一直都會被他絆住腳步。試問,打游戲、追新劇能夠轉移注意力,但能幫你解決問題嗎?答案顯然是不可以的。
克服焦慮應當從心出發。當你遇到阻礙或不可預測的風險時,你要有理性的思考,想清楚自己為什么要去做這件事,它能帶給你的收益是什么,做這件事遇到的困難有哪些,當你將自己的思慮一一捋順,你會發現你對未來有了全新的感受,焦慮不再是前行的阻礙,反而會激發你奮進的動力。
寫在最后:
焦慮情緒不會憑空消失,但可以克服。當你對未來充滿希望與激情,明確自己行動的目標與意義時,焦慮帶來的正面效益遠超出負面結果。對我們每個人來說,接納焦慮,運用焦慮是人生重要的一課,當你能夠正視焦慮,你會發現未來的人生一片璀璨??!最后,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心理知識,歡迎咨詢上海樂天心理。
咨詢師推薦:樂天心理首席咨詢師 李箐
作者:汪昊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上海心理咨詢中心原創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寫明來源以及網站鏈接,違者必究。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