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周前,咨詢室接待了一位焦慮的媽媽。她的兒子正處在初升高的階段,但兒子沒事,做媽媽的反而被壓力給擊倒了。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來兒子就讀的高中采取的是封閉式管理,原則上謝絕學生家長的陪讀,要求學生自我實現自我管理。當媽媽的與孩子陪伴十數年,從未有過分離,不免對。臨近開學的階段,這位媽媽無時無刻不在為兒子的生活發愁,一會憂心他衣服、襪子不會洗怎么辦,一會又擔心兒子不會與人相處,被舍友孤立,一會又擔心學校的伙食不合兒子胃口……
種種不好的念頭在這位媽媽的腦海中來回周旋,導致她徹夜難眠,精神也萎靡不振。
這位媽媽的表現就是心理學上典型的“離別焦慮”,即個體在與某人產生親密的情感聯系后,在與之分離時本能地產生痛苦、不舍、不安等一系列不愉快的情緒。這種現象多出現在年齡段較小的個體上,尤其是嬰幼兒群體,因對親人有較重的依賴,在分別時焦慮情緒更為顯著。諸如我們常常會見到孩子哭鬧著抗拒去幼兒園,或是在與媽媽分別時嚎啕大哭,這些都是孩子在抗拒分離而表現出的情緒發泄。
是孩童,部分大人也會經歷分離的焦慮。正如來咨詢的那位孩子媽媽,她就是典型的分離焦慮癥,但區別于孩童的哭鬧形式,這位媽媽并未直接承認自己害怕與孩子分開,而是通過表達對兒子擔憂、憂慮的方式去宣泄內心的焦慮。
心理學認為分離焦慮的出現與不安全感有關。安全感是人的情感需求中不可忽卻的因素,它主要的作用是穩定情緒,缺乏安全感的人往往想得多,易將事情片面夸大,從而表現出敏感、多疑或是易怒等多種情緒過激狀態。分離焦慮的產生機制就是因環境的劇變而導致個體與熟悉的環境相脫節,無法得到歸屬感,從而滋生焦慮情緒。
青少年時期是情緒波動最為劇烈的階段,也是分離焦慮的多發期。家長要注意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鼓勵他們勇于走出現狀,積極探索新環境。如果一味地溺愛孩子,不肯放手,選擇包辦式培養,會無限度延長孩子的適應期,加劇分離焦慮,導致他們難以及時適應環境變化帶來的差異感,養成所謂的依賴型人格,這對孩子的成長無疑是一種摧殘!
愛其子,則為之計深遠!父母要及時放手,給予孩子施為的空間,鼓勵他們告別依賴、走向新天地!
一、提升孩子的獨立空間
父母要有邊界意識,懂得適時放手,讓孩子逐步學會做自己的事!不同的階段,孩子能力不一,家長要有序提升孩子的獨立能力,給予適當的空間和時間。比如,在一至三歲時,讓孩子學習自己走路、吃飯以及穿衣;四至六歲時,讓孩子能夠自己玩耍,不再哭鬧著找父母;七至九歲時,讓孩子能夠平靜地接納上學,能夠獨自睡眠,能夠交新朋友;……
父母要一步步放手,逐漸擴大孩子的獨處時間與空間,以此提升他忍受分離與孤獨的能力。只有讓孩子學會獨立,接納分離,才是對他一生有益的教育。
二、重塑分離的定位
兩三歲的孩童已經有了初始的“自我認知”能力,可以辨別你、我的區分;五歲的孩子能夠理解一些基礎的概念,知道什么是分離什么是獨立。在這一階段,家長的言行舉止都會影響孩子對“分離”的認知。如果你是愁容滿面,孩子就會認為分離是不好的事物,而抗拒分離,加劇焦慮。父母正確的做法應當是讓孩子知道分離之后還會重聚,并以積極正面的態度去鼓勵分離,祝福離別,以此減輕孩子的恐懼。在孩子升學時、訪友時、離家時,父母要多為他們展示美好的畫面,激發孩子的向往與追求,讓他們不再抗拒分離。
三、給予精神的支持
每個人都要精神上的歸屬,即使是游子也不例外。在鼓勵孩子獨立自主的同時,父母要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讓他們能夠自信十足地去探索新世界。家長要去做開明的父母,對孩子的探索給予鼓勵與贊許,在逆境時給予支持與幫助,要明確自己的指責與距離,以此激發孩子的信任,讓他明白家永遠是他堅實的后盾,才不會讓眷念成為前行的阻礙。
寫在最后
好的教育方式是父母與孩子互相滋養和成長,孩子在充滿信任的環境下變得獨立自強、積極自信,家長在教育與自省中學會包容與接納。在孩子的成長之路上,父母要明確定位,保持適當距離,懂得適時放手,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學會精神的獨立,才能讓他們去往更廣闊的天地!最后,上海樂天心理祝愿所有父母都能心愿有成??!
咨詢師推薦:樂天心理首席咨詢師 李箐
作者:汪昊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上海心理咨詢中心原創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寫明來源以及網站鏈接,違者必究。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