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農村出身的孩子,我發現父輩一代人都很勤奮,他們每天早晨天不亮就起床,似乎永遠都有干不完的活兒。
但奇怪的是,即便他們起早貪黑地干活,家里卻遠不如有些所謂的“懶漢”家里富裕。
工作后,我發現很多人忙忙碌碌,每天都加班到很晚,甚至周末都在加班中度過,但無論是工資還是職位晉升,似乎永遠都在原地踏步。
長期的疲勞,又不斷消耗著人的積極性,讓人陷入焦慮不安之中。
“越努力,越幸運”很多時候并不會顯靈,相反,“越勤奮,越平庸”則是很多人所陷入的困境。
對于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懶螞蟻效應”或許可以給出大家答案。
“懶螞蟻效應”是通過北海道大學做的一個實驗而得出的結論,研究人員在實驗中將30只螞蟻聚集在了一起。通過觀察,他們發現蟻群中有80%的螞蟻在忙著搬運食物,每時每刻都很忙碌;剩余的那部分少數的螞蟻,看起來像是一群“懶漢”,每天都游手好閑,無所事事。
為了方便區分這兩群螞蟻,研究人員在這20%的少數的螞蟻身上做了標記,并將它們命名為“懶螞蟻”。同時,所有螞蟻的食物來源都被斷絕了。
失去食物來源的螞蟻們,表現各不相同。一直勤勞搬運食物的螞蟻,真的像是熱鍋上的螞蟻,急得團團轉。反而是之前被研究人員稱作“懶螞蟻”的螞蟻,臨危不亂,帶領著蟻群向新的食物來源前進。
“懶螞蟻”的故事讓我們明白一個道理,很多時候,目之所見的懶并不是真正的懶,它們表面上看起來雖然無所事事,但實際上,它們把時間用在了不斷地思考和偵查上。
就像企業里面,總會有看起來像是每天很閑的領導,但他們卻是在承擔更大的風險,因為他們要思考公司的下一步規劃,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
從“懶螞蟻”效應中,我們可以學到戰術上的勤奮不重要,重要的是戰略上的勤奮,也就是我們要學會思考,學會深度思考。
1、留足空白時間
藝術創作中,有一種表現手法是留白,通過留有相應的空白空間,使作品更有藝術表現力,而觀賞者也能通過自己的思考,想象和再思考,從而獲得更深的感悟。
心理學上的“留白效應”,便是因此而來。其實,其實,我們的生活也需要留白。
睜眼上班,半夜下班,是很多人生活的真實寫照,但毫無喘息時間的安排,會讓人產生碌碌無為,看不到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徒增迷茫感。
沒有思考的人,就像是行尸走肉。而預留了空白時間的人,有充分的時間去思考。思考的第一步是自我覺察,可以從跑步、做瑜伽、健走等運動開始,感受自己的身體,進行自我覺察。
2、學會復盤
復盤在最開始是用在圍棋上,棋手每次在下完一盤棋后,都會對上一盤棋進行重演,以此來檢查自己在上一盤棋中的錯誤與進步。
復盤是一種有意識的學習,它是自我成長、自我思考的必經步驟,一個人如果只會埋頭往前走,不總結過去的得失與成敗,可能會犯同樣的錯誤。
很多人都在復盤,但復盤并非是簡單的羅列問題或者是自嗨,而是有章法可循。
在復盤時,我們需要根據自己的目標,將自己現階段完成的情況羅列出來,分析自己完成或者是沒有完成的原因是什么,最后總結出自己從中所學到的經驗。
整個過程中,牽扯到對過程的敘述,對自我的分析,能夠很好認識自我,從而避免下次犯同樣的錯誤。
3、做好時間管理
每個人都有24個小時,但在相同的時間長度里,生命的濃度卻不一樣,原因是有的人善于利用時間。
做好時間管理,是每個現代人都應該具備的技能。在《五種時間》一書中,作者王瀟將時間分為了五種:生存時間、賺錢時間、好看時間、好玩時間、心流時間。
這五種時間分別對應獲得生存的基本條件、提高核心競爭力、健康活力、體驗世界和心流,在對我們每天做的事情分類后,便可以將其劃分到不同的時間里去,通過不同的時間管理方法來進行管理。
比如,在生存時間內,我們可以通過“清單法”來管理時間;在賺錢時間內,可以通過“四象限法”來管理時間。
這五種時間并非是單獨存在的,而是可以互相疊加,成為一個花園模型,我們最終則會因為自己對于時間的不同選擇而成為不同的人。
咨詢師推薦:樂天心理首席咨詢師 李箐
作者:李江瑤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上海心理咨詢中心原創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寫明來源以及網站鏈接,違者必究。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