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很大,我們都想去看看。疫情之前的幾年,每年的暑假,我都會和朋友一起出行,幾家人來一趟半個月左右的旅程,孩子們有孩子們的快樂,大人有大人的愜意。假期曾是每年最大的期盼。而如今,疫情阻礙了我們看世界的腳步。也有不少人感慨,“青春能有幾年,而疫情占了三年”。
2020年2月,中科院院士陸林參與武漢各醫院會診并進行心理健康調研。經過調研,陸院士說,“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們全球增加了7000萬的抑郁癥患者,增加了9000萬的焦慮,癥患者,失眠的患者增加了好幾個億,這給我們全球的心理健康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更糟糕的是,在這次疫情中,我們大部分人或多或少出現了“恐陽心理”(過度害怕被傳染為陽性的一種恐懼心理)。這種恐懼心理最大的特點就是,我們在明知恐懼情緒不合理、不必要的情況下,雖主動采取回避的方式,卻無法消除這種不安。
01. 你的“恐陽心理”從何而來?
追溯到遠古時代,人類以打獵為生,外出常常會遇到未知危險。在人類長期自我完善過程中,“恐懼”作為一種潛在力量被植入人類的基因之中,幫助人類避免在危險關頭不受傷害。這是人類骨子里自帶“未知恐懼”基因。
我們經常聽人說“恐懼來源于未知”,引起恐懼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把“怕患陽性”看得太過嚴重,認為患病的可能性非常之大。我們大可根據現在回憶過往,并設想未來,一定能激發我們面對未來的恐懼感。想象疫情當下,潛在周邊的危險性被無限放大,我們就會異常擔心“新冠陽性”這種事真的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當然,你的經歷也是“恐陽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因為在這60天里,我們曾親眼目睹了上海所經歷的一切,這更像是蝗蟲過后的麥田,一片狼藉,學校關閉、工廠停工、航班取消、股市停牌。陸院士稱,“新冠肺炎對我們精神心理健康的影響至少要持續二十年以上。”
由此可以看出,罹患恐懼癥與一個人的身份地位和財富并沒有多大關聯,人前樂觀積極的人,私下可能飽受恐懼的折磨。所以,人人都可能成為恐懼吞噬的對象。而“恐陽心理”將最終演變為心理疾病,雖然身體看似康復,但心理創傷卻難以被時間撫平。
02. “恐陽心理”會對我們造成了哪些影響?
“恐陽心理”反應在我們日常認知、情緒、行為、軀體上的狀況會是這樣的:
1、認知
對身體的各種感覺與變化特別關注,尤其是對別人和自己是否已經戴口罩、是否咳嗽等行為或癥狀會特別在意。并將身體的各種不適與“疫情”做了強關聯,這常使注意力分散,記憶力下降。
2、情緒
面對“疫情”過度緊張,或產生不同程度地焦慮、恐懼,常常會擔心疫情無法結束,局面無法控制;變得煩躁,易怒,尤其是對疫情相關的“負面”信息感到無力或是憤怒。
3、行為
過于回避一些信息或者場景,反復去查看疫情的進展消息,測量體溫。平日里相互支持或其他社交活動明顯減少,變得不修篇幅、生活懶散、寡言少語,做事變得沖動、莽撞,經常手足無措或坐立不安等。
4、軀體
比較容易出現輕微的胸悶、胸痛、氣短、食欲下降、腹脹、腹部不適、腹瀉、尿頻、出汗、肌肉緊張、發抖、全身乏力,有些會出現頭痛、心慌、心悸等;睡眠差,表現為入睡困難、睡眠淺、早醒、多夢且多噩夢;甚至出現心率加快、血壓 升高、體溫升高等情況。
5、心理疾病
上海大部分地區經過60天的封閉,不僅很多人會出現了抑郁、焦慮、失眠的情況,疫情偷走了我們的社交空間,很多人被焦慮和抑郁所困擾,尤其是青少年、寡居的老人和產后媽媽。陸院士稱,“有接近1/3的人隔離在家,會出現抑郁、焦慮、失眠和急性應激反應。”
寫在最后:
由于大眾對于心理健康的認識不足,致使某些疾病遲遲得不到診斷和治療,但抑郁癥、焦慮癥的治療效果是非??捎^,它比我們糖尿病,高血壓治療效果都好。
但是我們普通的百姓對抑郁癥不了解,礙于面子不好意思去看,從而耽誤了病情。所以我們樂天心晴平臺有責任和義務去大力的推廣心理健康知識,因為這與我們每個人的健康都息息相關,有任何心理問題請及時與我們取得聯系。最后,希望疫情早日結束!
咨詢師推薦:樂天心理主任咨詢師 暮夏
作者:樂天心理北京咨詢師 暮夏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上海心理咨詢中心原創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寫明來源以及網站鏈接,違者必究。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