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突然傳來上海6.1解封的消息,我以為又要過愚人節,不想信,也不care。事實上,這三個月,四方八方各種或真或假的信息太多,哪怕是所謂的“官宣”,也是一天一波三折,我的情緒也隨之跌宕起伏,慢慢地感覺自己仿佛被那些有的沒的資訊綁架了,慢慢地失去了自己,失去了方向。好在我是一名心理咨詢師,為了自救,于是果斷地選擇屏蔽與回避,一來,眼不見心不煩,所謂難得糊涂嘛,哪怕是掩耳盜鈴自欺歁人做駝鳥也好,二來,沒有期待也就沒有傷害。
可是,6.1終歸不是4.1,在這個陽光燦爛充滿希望的日子,塵封80天的我終于可以不用購物卡名正言順進超市,可以大搖大擺開著私家車跨區出行了。
這是多么激動人心的時刻呀,這一刻曾讓我望眼欲穿,讓我發誓以重金換取。原本早計劃好解封后出去走走,去做想做的事,去見想見的人,看山看花看親友,拍一張全家福,喝幾杯團圓酒,可是這一切還來不及做。因為耽誤三個月的工作已經累積如麻,催工催產催復元的聲音猶如四面楚歌。得瑟了兒童節,6.2猛然發現,自己除了只能在大街上逛逛,哪里也去不了,除非去排長隊測核酸,然后等到6.3再出行??墒且豢礈y核酸的隊伍,我的頭皮如麻,排隊,又是排隊,這一段時間以來,每天用在排隊上的時間有多少???
我突然沒了興致。假如出門的代價是,隔兩天就必須花上一兩個小時擠在人群中排一次長隊,以這種方式去聽人潮洶涌,那我干脆還是葛優躺在沙發上刷手機算了。
從小不喜歡排隊。沒經歷過計劃經濟的排隊,但以前春節前后排隊買票的場景依然是心理的一個創傷。當年的買票與當下的測核酸,都是必須。不同之處在于,前者是我的自覺自愿,后者卻真的是“不得不”。
三句話不離本行,從心理學角度講講排隊那些事吧。不同的排隊,時間知覺是不一樣的,焦慮讓等待時間變得更加漫長。那焦慮來自何處呢?
首先,主動選擇的行為與被迫選擇的行為讓時間知覺產生差異。主動選擇的排隊,心情不會焦慮,相反會是興奮、激動、滿心期待。就像一個吃貨為了吃到一份美食,或一個奢侈扣為了買到限量版GUCCI包包而排長隊,排隊后的體驗對于個體的誘惑力越大,個體愿意承受的排隊時間就越長。而被迫選擇的排隊感覺當然就不一樣了。
其次,可期預期與可知預期賦予了等待者不同的心理感受。可期,是有憧憬有希望,而可知,卻沒有驚喜,沒啥念想,已經知道結果,且結果一成不變——要么陰要么陽。
有些事不經想,一想覺得煩躁,甚至莫名的憤怒,后面的麻煩事一大堆,之前對解封的興奮開心蕩然無存?;蛟S是排隊測核酸這事觸發了我類似的“創傷后應激障礙(PDST)”,哈哈,嚴格說,此刻的我確實有些類似PDST的表征了——敏感、警覺、易受驚嚇,注意力不集中,易激惹,容易反應過度,疫情中看到的聽到的事件化成一段段場景,還不時在腦海里閃現,等等......
不僅如此,我發現自己很難靜下心來,原來那個精干高效、心無旁騖的我不在了,總感覺有一雙無形的手在左右著我,這種不能自控的感覺讓我很不舒服。我不能清晰地判定那雙無形的手具體是什么,或許是手機,是網絡,是輔天蓋地的信息情緒泛濫,或許是對不可知未來的擔憂,對盲目被動的恐慌,對無序再建的不自信,又或是神龍見頭不見尾動不動跟你惡作劇的奧米克戎,是尚不明朗或依然多變、讓人猜測的應對措施......
我知道該對自己做一次思維與情緒的清理了。
除了核酸排隊,我的情緒在為什么而低落呢?
是不是因為解封來得太突然?正如當初被突然封控一樣,毫無準備,又幾乎毫無征兆,我們感覺自己很被動、很無力,外在的多變與無序讓我們焦慮,一種“沒有被充分尊重”和“無力掌控自己生活”的感覺滋生,并仍然在重復地被體驗著,于是,即使重獲自由,也沒能好好安慰到我們的心情?
是不是80天中曾見證過一些社會事件——那些因為系統運行過程中難以完全避免而出現的謬誤,那些對某些人產生的傷害,對此心中依然存有心疼、不平與遺憾?
又是不是因為之前對解封期盼太久,用力太猛、過于在意,那股期盼的力量替代和掩蓋了活在當下的快樂與光芒,于是原本的愿景引領變成了焦慮和功利綁架,動力變成了壓力,就如當年的高考一樣,待結束時,本以為如釋重負、快樂無比的,卻忽然發現沒那么重要,也沒那么開心了??磥?,期待是有保質期的,就如愛有保質期一樣,過了那個期限,就難以找到原來的味道了。
我大致理了理自己被封控80天的情緒變化,一條線是這樣的:先是恐懼、焦慮、委屈、怨天尤人、受氣包心理泛濫——然后是,不管主動還是被動地,開始慢慢自我調整,試著學會接納,學會積極關注與延期滿足。而另一條線是:警覺——抵抗——衰竭,從開始的本能自救、本能應激反應,到理智、有效的抵抗與盲目、被動的抵抗交替循環,再到出現倦怠、耗竭、否認、淡泊、空虛、退縮、懷疑、放棄、“合理化”等各種障礙。
而不管是哪條線,封控的后半期,我都似乎變得“適應”,這多少有些無奈的成份,但身為成年人,“適應”是生存的不二法門。人的潛力終歸是很大的,就這般“適應”著,在那些煎熬的日子里,卻也自得其樂,跟著認識不認識的一圈人創造出了許多獨特的快樂風景。于是這種“適應”變成了習慣,包括作息打亂、自由慵懶、手機不離身、不用戴面具,無須盛裝,可以素顏睡衣不修邊幅地在家里晃蕩.......這一切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居然就是我過去80天里的家常便飯。
人的身體是有記憶的,80天足以讓我適應與習慣,足以讓我變成另一個我。
講真,本能的我真的居然習慣,甚至有點享受那種“適應”了,雖然“超我”的聲音在不斷提醒自己,雖然知道現在是脫軌,重新回到原來的生活節奏才是必然,可是內心多少產生了一些阻抗——所以,當解封令頒發,終于光明正大地回到正軌的時候,原本該有的快樂似乎大打折扣。
這讓我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贖》,那個在監獄里關押了70年的監獄圖書管理員,出獄后不久,卻選擇了自殺,因為監獄對于他而言是舒適區,而一旦離開那個舒適區,他無所適從。事實上,幾乎所有服刑人員都會出現“出獄焦慮綜合癥”,即將刑滿釋放時會緊張、煩躁,甚至失眠,只不過受制于認知及調整能力,程度不同而已,這是極為矛盾卻又真實存在的現象。
“安全需求”是人最基本的第一層次的需求。在舒適區中,不管它是否糟糕、自己是否反感排斥,但在那里卻能讓自己安全、舒服,這就是獲益。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告別“舒適區”無異于刮骨斷腕。而現在我經歷的,可能就是這種類似的切膚之痛。
這里涉及不可避免的“戒斷反應”——比如戒斷對手機的依賴,戒斷刷視頻刷新聞,戒斷熬夜,戒斷“我的團長我的團”,戒斷每天早晨小區通知核酸檢測的喇叭聲等等。這些原本只是對孩子的要求,現在我們這些成年人要實實在在的感同深受一次了。
這里涉及“習得性無助”后自信心、精氣神與他信力的重構。80天里,我們在一次次努力掙扎,再不得不承認自己的渺小脆弱之后,挫敗感開始一點點侵蝕我們的理智和認知,我們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懷疑人生,無力感彌漫,自信心受損。如今需在短時間內回到打雞血狀態,理智上可忍,感性上孰難以忍。
而對外在秩序與文明的信任崩塌呢,又需要多久才能重建?心里的那份歸屬感呢,需要多久才能回歸?不禁風雨的我,開始一次次陷入一個人的沉思。
人活著,都有一種重要的需求,叫做情感驗證(Emotional Validation)。那是一種對自身“存在合理性”被承認以及被理解的本能需求,無論自己的感受被贊同與否,我們都希望它至少能被看到,希望自己的情緒被感受到,被允許存在。尤其是,當我們被他人傷害了的時候,如果不能得到傷害者誠懇的道歉,那相互之間的連接與重建更待何時?
這里涉及“解封式社恐”。這個詞是我從網上看到的,覺得很適合此刻自己的狀態。
網上是這樣解釋這個詞的——習慣了居家封閉的狀態,沒有出門的欲望,反而對回歸正常之后的生活感覺憂慮,甚至害怕面對重回正軌的正常生活。
而我的“解封式社恐”的確產生了不良連鎖反應。連月來,我雖然渴望有來訪者,可另一聲音又希望不要有人找我,因為不太敢面對別人。5月31日我接到兩場講座任務,原本都是我熟悉的課題,可是講課前一天晚上,我居然嚴重失眠,隱約覺得自己會講砸,甚至出洋相。最后兩場講座基本順利,但是感覺很澀,思路不敏捷,語言表達很貧乏,那個思路如泉涌再加秒語連珠的我,似乎不見了。
這里涉及“馴化綜合癥”。疏理各類新聞,你會發現,人們在配合防疫措施與保護私生活的矛盾對抗中,漸漸不自覺地拉低了接受的底線。這一方面是大局所需、大勢所趨,但任何政策措施不可能惠及每個人,對于每個不同的個體而言,再好的措施都可能不適合甚至傷及自己的利益,特別是一些執行中教條、死板,甚至層層加碼的措施,說不定就可能造成對某些個體的傷害。從人性本能角度講,大多數人,都以自己在此時此刻的需求有沒有得到滿足,來感受和評判人和事。比如,你已經感到很飽了,父母還一直往你碗里加菜,讓你繼續吃,你的第一反應是什么?不會理性地解讀他“原本為你好”的出發點,一般都會煩躁和不滿。我們有一種傾向:只要沒達到自己的需求,就不由自主地感到不滿,在第一時間“負面”解讀他人的意圖,本能地把自己當作“受害者”。“受害者”模式一啟動,我們立刻就變成了受傷的羔羊,把自己想象成那個沒人在乎、沒人理解、沒人認可、沒人愛、嚴重沒有安全感的人——我們的想象力和編故事的能力極強,速度也極快,用不了幾分鐘,就可以自編自導自演,給自己刨個很深的坑,蹲在里面自憐自艾,覺得自己是天下最孤獨、最可憐、最無辜、最受欺負的人。
可即便如此,我們還是學會了妥協。就比如,最初防疫“變相強制”要求打疫苗,你覺得不合適,直到后來讓你每隔48小時測核酸,覺得打疫苗能接受;到了讓你靜默呆家別動,你覺得測核酸不算啥;你對封小區開始有意見,后來覺得只要能吃飽肚子不挨餓就能接受;直到有人開始破窗“消殺”,你又覺得只要不撬門,一切也能接受……
這就是不自覺的“馴化歷程”。這種馴化過程,短期看來,個人服從了大局,但從長遠看來,社會文明拉低了底線,個體的自尊、自愛、自信受到侵害,變得依附而沒有思想,一個心理被閹割的人,又怎能敬人、愛人,承擔報國之大任呢?
這幾天,看到了很多關于解封后網友反應的文章,發現很多情緒和想法不謀而同。我為自己的不孤獨而慶幸。而作為心理咨詢師,一種使命感油然而生。一場災難過后,人們的心理多多少少都可能落下創傷,這種心理層面的創傷,相對身體的創傷更隱形,更容易被忽視,而這種創傷如若得不到及時疏導和療愈,于己于人于社會,都會帶來隱患。
任作誰,都不是萬能的,遭遇心理創傷與罹患生理疾病一樣正常。而社會文明程度進步的標志之一就是,作為社會,越發注重心理健康;作為個體,越發珍愛自己,越發尊重自己的感受。
時間本身的確能撫平創傷,但假如我們能主動為自己做點什么,那無需等太久,就可以讓自己真正走上生活的正軌,更早地離幸福近一點。比如,大家一起來評論區,相互吐吐槽,聊聊最近的狀態和感受,又比如,給自己做個測試,看看自己的心理狀況,這樣你可以做到自知。我們也會給予你提供一些溫馨tips,幫助你療愈創傷,有效度過這段疫情后的心理康復期,早日重拾生活的力量。
咨詢師推薦:樂天心晴APP心理咨詢師 劉亞南
作者:樂天心晴APP心理咨詢師 劉亞南
配圖:樂天心晴APP 陳澤昊
編輯:樂天心晴APP 小樂
上海樂天心理咨詢中心原創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寫明來源以及網站鏈接,違者必究。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