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的時候,常會有來訪者家屬問我:“我孩子患得了抑郁癥,我能為他做些什么呢?”
“家人應該做些什么呢?”我一直在尋求這個問題的答案。
后來我想是這樣的:如若真是我們的家庭教育方式出了問題,那么就要及時放棄這種錯誤的教育方式。如果無意中把孩子當成未完成心愿的工具,那么要讓他成為自己,去追求想要的生活;如果過去用嚴苛來體現你對他的愛,那么要放棄這種嚴苛,來無條件的愛他;如果總是以孩子為中心,過于溺愛他,那么要讓他去承擔他本該承擔和面對的。
我有一位來訪者叫騰子,他父親是家中第6個孩子,也算是爺爺奶奶老來得子,從小就被一家人照顧得無微不至。這位父親很自然就把這種溺愛型教育方式用來對待自己的孩子。凡是騰子提出的任何要求,他都會無條件滿足,無論這種要求是多么不合理。甚至,當騰子要把媽媽趕出家門,這位父親都會服從。
直到大學開學,騰子還不能一個人前往學校,他要爸爸來送。當騰子和同學發生矛盾,還要爸爸請同學吃飯來調節氣氛。離開了爸爸,騰子什么都做不成,連上學都是爸爸哄著才能去。雖然騰子已經是大學生,卻依然像是一個5歲的孩子!
因為沒有勇氣去面對未知的挑戰,沒有力量來承擔本該自己承擔的責任,他只能依附于父親來滿足自己的需要,脫離了病態依賴的對象就無法生活,騰子感到了深深的挫敗感。他不上課,不出門,逃避社交,卻用電子游戲激發自己對生活的幻想,久而久之患上了重度抑郁癥,讀到大二實在讀不下去了,無奈選擇了輟學。 他的父親含淚找到了我,問出了那句,“孩子的抑郁癥還有救嗎,我能為他做些什么?”
01. 對孩子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問題?
在心理咨詢里有這樣一句話:“孩子的問題,其實正是父母的問題”。這句話看似有些絕對和極端,但也不是毫無道理的。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不難發現,正是因為騰子難以面對現實,才會沉溺于理想化自我之中以逃避現實的不易和困難。但我們要知道的是,當一個人陷入理想化自我的幻想之中,必定與他童年經歷息息相關,同時也與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關系。
咨詢中,我常發現一些抑郁類來訪者,其父母的問題更大。但正是因為父母無意識中把自己的病態要求轉嫁到孩子身上,才讓孩子無力承擔,無法面對現實,最后只需要微乎其微的一根稻草,就能壓倒駱駝。
02. 抑郁癥來訪者的家人需要盡早明白的道理
值得欣慰的是,在我經手的大量案例里,還是會有當發現孩子出了問題后,很快能意識到自己問題的家長,他們停止了對孩子的溺愛或苛責,積極尋求解決方法。這時父母能做的就是支持孩子接受心理治療,幫他從內心的糾結中一步步走出來。
當孩子絕望的時候,父母要及時給予他鼓勵;當孩子動搖的時候,父母要成為他最堅實的臂膀;當孩子自我否定的時候,父母要成為那個可以接納他的人;當孩子看不到自己病情改善的時候,父母要讓他從點滴進步中看到希望……
我們都很清楚,無論是親子關系還是家庭教育,過去就像是一道歷史的車轍,已經發生過什么,清晰可見。當一切都無法改變的時候,所能做的就剩下了彌補。但不要認為你自己已經做出了改變,孩子就一定會有所改變,因為這不是充分必要條件。
寫在最后:
當孩子陷入抑郁后,給他最大支持的就是家人,無論當時的他對自己有多不滿,無論他曾認為自己有多么失敗,你要讓他感到的是家人從未放棄過他。如果這些統統做到了,卻依舊無法治愈他的抑郁癥,那就快來關注樂天心理,找到心理老師,對孩子進行有效的一對一指導吧!
咨詢師推薦:樂天心晴APP主任咨詢師 暮夏
作者:樂天心晴APP北京咨詢師 暮夏
配圖:樂天心晴APP 小晴
編輯:樂天心晴APP 小樂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上海心理咨詢中心原創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寫明來源以及網站鏈接,違者必究。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